暴雪老将的工作室档案 (1998–2019):从ArenaNet和Diablo杀手到轰动的失败与Marvel Snap的胜利
在阅读了杰森·施瑞尔的书(Jason Schreier)关于暴雪历史的书之后,我们再次思考,究竟有多少工作室是由这家著名公司的前员工创立的。结果发现,这些工作室的数量已超过50个——其中大约一半因各种原因停止了运作。我们将介绍其中的大多数。
我们本来打算将所有信息都总结到一个材料中,但发现公司实在太多了。因此,我们决定将它分成两部分——第二部分将在下周发布,专注于过去五年中由暴雪前开发者创立的年轻创业公司。
今天,我们将回顾在1998年至2019年间成立的大约30家工作室。会谈到ArenaNet的成功,未能成功的Diablo和World of Warcraft的“杀手”,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独立游戏,数个卡牌游戏,以及一位极具争议的开发者。
1998–2009年
在介绍这些由暴雪前员工在此期间成立的关键工作室之前,我们先简单浏览一些比较不为人知的案例。
- 1998年 | Fugitive Studios——由设计师詹姆斯·芬尼(James Phinney)和程序员杰西·麦克雷诺兹(Jesse McReynolds)在首款《星际争霸》发布后创立。获得了GT Interactive提供的200万美元来开发未公布的动作游戏,但工作室在不到一年后就关闭了。
- 1999年 | Click Entertainment——由艺术家本·哈斯(Ben Haas)和程序员多伦·加特纳(Doron Gartner)在参与开发首款《暗黑破坏神》后决定创立公司。首先他们签订了开发《Barbie: Super Sports》的合同。然而,真正的首次亮相是在2001年伴随动作RPG《Throne of Darkness》的发布,该作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。Click Entertainment仅存在了几年,哈斯和加特纳后来已退出游戏产业。
Throne of Darkness
- 2003年 | Castaway Entertainment——由北暴雪和《暗黑破坏神》关键员工们创立,包括程序员理查德·塞斯(Richard Seis)和迈克尔·斯堪迪佐(Michael Scandizzo),以及关卡设计师斯蒂芬·斯堪迪佐(Stefan Scandizzo)。然而,团队只发布了一款游戏——2007年推出的街机竞速游戏《Yaris》,这是在Xbox Live Arcade上免费发放的。一年后,由于财务问题公司关闭。
- 2005年 | Hyboreal Games(后改名为UI Pacific)——由另外几位《暗黑破坏神》开发者组成。这次是游戏设计师埃里克·塞克斯顿(Eric Sexton)、艺术家道森·冈田(Michio Okamura)和程序员史蒂文·吴(Steven Woo)。团队致力于开发《Starfall》这款拥有RPG元素的太空射击游戏,但从未发布。到2009年工作室关闭后,创始人的道路各奔东西。比如,塞克斯顿参与了《无主之地2》,最近10年在Crate Entertainment(《Grim Dawn》)工作。
Starfall的艺术作品之一
- 2008年 | Gravity Bear——由《暗黑破坏神II》艺术家和《Hellgate: London》艺术总监菲尔·申克(Phil Shenk)创建。公司以制作社交游戏著称,最知名的是《Battle Punks》。2012年被加拿大的Kabam收购后不久,Gravity Bear关闭。
- 2009年 | Atomic Operations(后改名为Fun Bits Interactive)——由暴雪和狮头前制作人克里斯·米勒(Chris Millar)创建。曾开发过《Escape Plan》和《Fat Princess Adventures》等游戏,最后一部游戏《Squids from Space》于2017年发布。米勒在LinkedIn上仍然挂名Fun Bits总裁,但公司很可能已关闭。
Fat Princess Adventures
- 2009年 | Inert Soap——在Castaway Entertainment关闭后,迈克尔·斯堪迪佐(Michael Scandizzo)与开发者汤姆·里克特(Tom Ricket)联合创立。两人开发了数款移动游戏,包括《Man at Arms》、《Gnome Home》和《Fingerzilla》。但自2015年以来,Inert Soap已不再有动静。
- 2009年 | Big Tree Games——自Castaway Entertainment崩溃后成立。理查德·塞斯和斯蒂芬·斯堪迪佐找到发行商Challenge Online Games,重组了团队。Big Tree开发了一款结合了《暗黑破坏神》和DotA元素的游戏Demonborn(当时仅是《魔兽争霸III》的一款模组)。然而,这款游戏从未发布,工作室最终关闭。
Demonborn
ArenaNet
成立年份:2000年
状态:运营中
创始人:迈克·奥布里恩(Mike O’Brien)、帕特里克·怀亚特(Patrick Wyatt)、杰夫·斯特拉因(Jeff Strain)
投资:NCSoft(母公司)
游戏:《Guild Wars》
ArenaNet成为第一个成功由暴雪前员工创立的公司。公司由领军人物领导——奥布里恩和斯特拉因在《星际争霸》的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,而怀亚特参与了《Lost Vikings》的年代,并负责建立Battle.net服务。
2002年,韩国出版商NCSoft以1550万美元收购ArenaNet,其中约650万美元以债券形式分给了三位创始人。三年后,该工作室推出了其首个项目——MMORPG《Guild Wars》。游戏发展成了一个成功的系列,至今仍在继续扩展,只是已没有创始人参与。奥布里恩、斯特拉因和怀亚特在不同时间离开了ArenaNet,之后又创立了其他公司。
Guild Wars
Flagship Studios
成立年份:2003年
状态:已关闭
创始人:马克斯·谢弗(Max Schaefer)、埃里奇·谢弗(Erich Schaefer)、大卫·布雷维克(David Brevik)、比尔·罗珀(Bill Roper)
投资:不详
游戏:《Hellgate: London》、《Mythos》
Flagship Studios的故事始于2003年,当时布雷维克和谢弗兄弟以及罗珀(当时是工作室副总裁)威胁要辞职,除非母公司Vivendi Games提供财政保障并公开关于暴雪可能出售的信息(当时有传闻称微软感兴趣)。Vivendi的高层并没有心慈手软,直接接受了这四位创办《暗黑破坏神》系列的开发者的辞职。
他们共同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开始开发《Hellgate: London》——一款融合了RPG元素和《暗黑破坏神》其他机制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。尽管团队有雄心壮志且经验丰富,游戏在商业上和受众反应上均告失败。Flagship因财务困难未能完成第二款游戏《Mythos》的开发,这款在线动作RPG随后被转交给韩国出版商HanbitSoft,工作室于2008年关闭。
Hellgate: London